上期90天零極限共修結束後,陸續還有不少零友加我,想進群共修,我都是通知等下期開始再邀請進新群。


昨天下午有一位零友加我,也是想進群,剛通過,就冒出一個強烈的直覺,應該讓她進群,於是便把進群的自我介紹模板發給了她,我看到她寫的「最有成就感的事」中,有一項是通過零極限清理放下了對媽媽的怨恨。


關於清理與父母的關係,這是很多人逃避面對的一塊,現把這位零友的清理經歷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,以作啓發。


💛我是80後,家中的獨生女兒,母親是屬於很強勢的那種人,喜歡把一切都控制在手中,要求一切都按她的要求來。


從小到大,我抵抗過,但是後來她用哭鬧的手段,一次一次逼我就範,然後她在對我稍好一點,我就把自己的事全都跟她說,然後她就瞎指揮我的事,因為年輕時不懂,就由著她。


在我23歲時遇到一個很愛的男孩子,因為那時也算門當戶對,就把他當成自己未來老公去付出,然後有什麼事就跟她說,她就在其中挑事,說這個男孩這不好,那不好,挑的我們分手。


然後她給我介紹一個男人,第一次見面我就沒看上。因為那男人的舅舅是縣里領導,她非強迫讓我嫁給他,出嫁後才發現這個男人出軌,滿嘴謊言,對我也不好,在結婚十年生了兩個孩子後離婚了。


因為婚姻的不幸福,讓我從內心痛恨她,有一段時間就不想跟她說話,但離婚了,我要上班,孩子還在她家放著,所以必須天天見面,那時候我接觸到零極限。


當時每天就是用四句話清理,開始時就像一個火藥桶,她一點我就生氣,但我一直沒有放棄清理,有時在紙上寫上對她的所有怨恨,不滿,用鉛筆敲露珠,然後再撕掉。


就這樣想起來就清理,忽然有一天,我發現,我不再怨恨她了,有種她只是個演員,我只是生活在一場戲劇中的感覺,生活里該出現的,自然會出現,該走的自然會走。


生活中引起我情緒變化的事情很多,一直在用四句話清理,也會發脾氣,但是我發現,清理後,面對的關係都會想不到的順滑。


清理時不再強求什麼,也許我的生活在別人看來不那麼完美,但是清理中的生活,就是最美的。(分享結束)



在和眾多零友接觸的過程中,我聽過許多童年不幸福的故事,父母爭吵離婚、自己被拋棄、被孤立、被排擠,沒有感受到什麼親情,沒有感受過家庭的溫暖,從小看父母臉色,沒得到過什麼肯定、支持和關愛,父母更偏愛另一個兄弟姐妹等等……


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係,確實是很多人需要面對的一個功課。我們與父母之間無可避免的第一重關係若未獲得療癒,便會成為一道障礙,讓我們在健康、工作、財務、戀愛、婚姻、親子教育等等方面都備受影響。




不管我們與父母關係如何,不可否認的是,我們與父母的關係,是一切關係之首,是日後所有人際關係的雛形,不管我們願不願意,它必會推及擴展至我們生活之中所有的關係當中:


你與朋友的關係,你與領導的關係,你與同事的關係,你與愛人的關係,你與孩子的關係,甚至是你與你自己的關係,你與物品的關係,你與空間環境的關係等等……


也許你會說,那不一定,我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,我和他們完全不一樣,他們不懂如何教育子女,他們不懂如何如何,我懂得比他們多,我可以不受他們影響,我現在就如何如何……


很多時候,潛意識的運作,自己的表意識是完全覺察不到的,看似我們在主動做決定,做選擇,但這些決定和選擇大多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潛意識所影響。


如果我們走在靈性成長之路上,想與自己和解,追求心靈自由,那麼清理與父母間的關係便是一個繞不開的課題,或早或晚,今生來世,我們終究要面對。


上面那位零友很勇敢地選擇了面對,並通過持續地清理看清「母親只是一個配合她演出,讓她體驗人生劇本的角色」。


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,在更高的層次上,在我們的生命藍圖中,父母是我們自己挑選的,我們的父母也挑選我們,我們之間是共同決定成為一家人。


人生中所有關係親密的人,都是出於我們彼此的共同決定,沒有誰會意外地遇到一個人。


也許有人想問:為什麼我要挑一對虐待我的父母?


每一個靈魂都會挑選剛好適合的人物、地點、事件,為達成靈魂的目標而創造條件。也許,這個靈魂想要體驗的是一種叫做寬恕的神聖體驗,也許,是為了要因此獲得一種同情心,以便將來去幫助其他受到虐待的人。


一個靈魂為什麼要選擇某種特定的環境和人物,自有其無窮無盡的理由。


有朝一日,我們終會明白,父母其實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覺醒機會。


最後,摘幾段《親子關係》的內容,希望可以增強大家清理與父母關係的決心。


1. 沒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受到不公平待的無辜受害者,假使有人屈服於這種誘惑,而真的如此看待自己,那只表示,他其實打從心底渴望自己受到不公的待遇。


2. 讓我們好好捫心自問一下:同一個故事你說過幾遍?某個家人跟你有過節,你便打電話向其他親人大吐苦水;辦公室里某位職員不通人情,你就到處向其他同事抱怨;挨了老闆罵,於是,每見一人你就訴苦一次。愈多說幾次傷心故事,心裡就愈舒服,只因你已鞏固了「我是受害者」這個妄見。我們常常這樣反芻兒時的慘痛經驗。然而,之所以緊緊抓住不放,正意味著它對我們多麼重要。容我再強調一次,我們無法為他人施加在我們身上的暴行負責,我們所該負責的,是自己「對號入座」的傾向,認為他人的行為是衝著我們來的。


3. 要知道,父母也有自己的小我,不可能不投射出來,這與我們並不相干,但我們不願客觀去正視,只因小我一味把自己當成其他人的世界獨一無二的中心,才會認為他人做的某事都是衝著我來的。我們渴望成為「眾所矚目」的焦點,一旦沒能得逞,便理所應當惱羞成怒。雖然自戀一詞在心理學上屬於特殊病例,但可以看出,我們全是自戀狂,只因我們老是認為每件事情都是衝著我們而發生的。


4. 比爾,你的父母確實對你多所誤解,只因他們的認知能力已遭扭曲。他們的錯誤觀念使他們看不見自己的真相,然而,你沒有理由讓這個狀況阻礙你發現自己生命的真相。比爾實在沒有理由聽憑父母偏曲的看法阻礙自己的認知能力,因而看不清自己的真相,也憶不起真知為何物。比爾的「抉擇者」認定「我的父母誤解了我」,然後抓著這一解讀不放。我們能夠理解,對於一個遭到父母排斥的孩子來說,當然是件痛心之事,孩子也會因而感到自卑。但問題是,比爾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小孩了,我們都長大了。


5. 孩童時期,我們不能不透過父母的眼光來看待自己。問題是,我們長大之後仍然不願卸下這些看法,這才是癥結所在。比爾的父母確實錯待了他,然而,是比爾自己一直抓著那些妄見不放,漸漸吸收成為自己的看法。因此,我們每個人要學習「放下」。說真的,這樣緊抓不放的「執著」毫無道理可言,純粹在為小我的概念撐腰——我是無辜的受害者。


6.說穿了,我們內心其實蠻贊同他們的錯誤評價,因為我們打心底認為自己不是個好東西。我們先判斷自己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帶罪之身,因而認為別人必會用這種眼光來看待自己、對待自己。在種種互動中,我們永遠只看到別人的攻擊,卻看不到自己不停地發動攻勢。


7. 我們就是這樣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界定自己,緊抓著過去不放,只因它可以讓我們的現狀合理化。我們認為自己非得活成這樣不可,因為倘若沒有這套防衛系統、少了這種和世界互動的病態模式,我們就無從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了。只要抓緊那個受害經驗,我們就可以理所當然地卸責,對外宣稱:「我會這樣,都是別人害的。」


8. 抱歉,造成你現狀的,別無他人,正是你自己。你的心靈在兩歲的時候把自己塑造成那個樣子,瞧瞧,到了22歲、42歲、62歲、82歲,你依舊把那個模樣當成自己。我們緊抓著過去不放,正好成了我們拒絕改變的最佳藉口:「都是因為某某某,我今天才會變成這樣。」根本不是那一回事,你今天之所以如此,全是因為你的「抉擇者」,它在這一刻決定活成這樣。


9. 人的一切所知所見僅僅代表他自己的詮釋。換句話說,我們接收的不過是感官傳回來的資訊,那些仇恨、施虐和苦難並沒有剝奪我們成長、成熟、重拾內在平安的能力。倘若陰暗的表相真的剝奪了我們的平安,責任並不在事件本身,而是我們賦予這一事件力量,讓黑暗儼然勝過宇宙的愛,因之,生命根源再也無法引領我們成長,推動我們改變。這一領悟,就是真寬恕的基礎。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了然于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